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下稱“《行動方案》”),為我國2030實現碳達峰提出了具體行動方向與目標指引?!缎袆臃桨浮分贫恕笆奈濉焙汀笆逦濉逼陂g的多項目標以推動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提供動力。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20多個省份、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了碳達峰行動方案,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吉林、黑龍江、山東、山西、青海、云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四川、貴州、海南、內蒙古、寧夏、廣西等。其中,湖北省、浙江省發布了“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方案”;上海市、重慶市、安徽省、黑龍江省、湖南省、江蘇省發布了“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一、各省市碳達峰方案既有共識也有差異
2023年2月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官網發布消息,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堅決把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扭住碳排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重點實施“碳達峰十五大行動”?!笆奈濉逼陂g,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基本形成,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全社會能源資源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持續提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32%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指標,為全省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上海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推進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4%。到2030年,鋼鐵行業噸鋼碳排放量強度較2020年下降15%,石化化工行業碳排放總量不增加,能耗強度持續下降。確保2030年前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
《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的,在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嚴控化石能源利用規模,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的同時,大力推動建筑領域綠色低碳轉型,著力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4.4%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目標。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目標,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河北省發布“碳達峰實施方案”,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風電、太陽能發電大規模開發利用和高質量發展。到2030年,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5億千瓦以上。嚴控新增煤電項目,有序淘汰煤電落后產能。謀劃建設新的輸電通道,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調入比例,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p>
山西省發布的碳達峰十大行動分別為:傳統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為方向,加快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終端產品轉變,推動煤炭向高端高固碳率產品發展。推動智慧礦山建設,提升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煤礦占比,實現煤炭行業整體數字化轉型。
寧夏發布“碳達峰實施方案”,文件提出,寧夏將在鋼鐵、鐵合金、電解鋁、水泥、煉油、乙烯、電石等行業開展新一輪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深入推進清潔生產,打造綠色低碳工廠、綠色低碳工業園區,到2025年,創建綠色工廠100家以上,培育創建綠色園區12家以上。加快淘汰化解落后過剩產能,推動鐵合金、電石、水泥、焦化、炭素、活性炭等行業過剩產能、低端低效產能有序退出,到2025年,全區淘汰化解產能1000萬噸以上,退出能耗200萬噸標準煤。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自治區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了兩項重點任務:建設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綠色低碳縣城和鄉村。在綠色低碳城市建設方面,《方案》從優化城市結構和布局、創建綠色低碳社區、提升建筑綠色低碳水平、加強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優化城市建設用能結構等5個方面細化了具體目標任務,提出到2025年,新建建筑執行75%節能標準,非節能既有建筑基本完成節能改造,改造標準原則上不低于65%節能標準;全區50%以上的城市社區參與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同時,也對2030年目標任務作了明確。
各地區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具有一定共性,如大部分地區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節能降碳增效、工業領域碳達峰、城鄉建設碳達峰、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等行動方面均有規劃,而各地在具體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目標等方面差異較大。
二、“雙碳”實施關鍵是能源結構優化調整
業內專家指出,各地出臺碳達峰實施方案只是邁出第一步,在復雜的產業結構以及產業發展不斷面臨新變化的背景下,如何正確核算各領域、各行業的碳排放量,并制定科學合理、可負擔、易操作的具體政策措施與解決方案,仍需深入研究。
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是保證能源安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主要措施包括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推動終端電氣化水平。
《行動方案》指出,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分別要達到20%和25%。非化石能源是指非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經長時間地質變化形成,只供一次性使用的能源類型外的能源。
根據國家制定的目標,各省市區需根據自身要素稟賦精準制定2025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現,有的省份提出了高于《行動方案》制定的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目標。比如,青海的目標是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52.2%;四川提出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41.5%左右。青海、四川地貌多樣,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四川水電資源豐富,這些具備較好資源優勢的地方,提出更高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目標,對于全國實現碳達峰意義重大。
也有部分省份制定的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低于《行動方案》提出的目標。比如,河北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3%以上;到2030年,煤炭消費比重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9%以上。山東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至13%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左右。
我國碳排放呈現顯著的空間差異,河北、山東等省份因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生產了大量的高載能產品,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均較高,控碳工作壓力大??刂铺寂帕颗c產業結構密切相關,高耗能行業等工業部門是各省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來源,需要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嚴格限制“兩高”產業盲目擴張。
鋼鐵行業是中國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行業,僅次于電力部門,盡管目前鋼鐵行業也正在開展低碳化改造,并推動產業轉型,但仍需時間來消化低碳化改造和轉型所帶來的成本壓力。鋼鐵、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過大,不利于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因此對于會影響經濟安全的產業,各地在制定碳達峰方案及推行綠色化低碳化改造時,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要考慮其對經濟社會帶來的整體影響。
目前已公布的20個省市區碳達峰實施方案中,有11個(北京、上海、天津、內蒙古、湖南、山東、貴州、寧夏、廣西、吉林、四川)提出新能源裝機容量具體目標。根據以上各省行動方案,若順利完成目標,2030年,我國11個地區新能源裝機容量總量將達到約7億千瓦。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區公布的碳達峰實施方案中,“光伏+”模式成為各地探索碳達峰的關鍵路徑之一。具體來看,山東采用分布式儲能、“光伏+儲能”等模式,探索多樣化能源供應,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湖南開展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行動,推進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等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模式;寧夏因地制宜建設各類“光伏+”綜合利用項目,探索自發自用和就地交易新模式,有效擴大用戶側光電應用。
三、一線城市綠色出行目標較高
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轄市在當地碳達峰實施方案中制定了綠色出行相關目標。
具體而言,北京計劃到2030年中心城區綠色出行力爭達到78%,天津達到80%。除直轄市外,部分省份及省會城市也提出了此類目標,江西、內蒙古提出,到2030年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吉林省提出到2030年,其中長春市、吉林市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與此同時,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北京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車累計保有量力爭達到200萬輛;上海個人新增購置車輛中純電動車輛占比將超50%;天津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達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5%左右;重慶中心城區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63%。
新能源汽車銷量或保有量目標的設定一方面是基于產業發展實際,包括新能源車技術現狀、區域車輛保有量及剩余使用壽命等,另一方面是出于綠色發展角度,應對氣候變化。新能源汽車應用比例的提高需要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共同努力,供給側通過技術攻關提供低成本、高安全性和先進實用的產品,需求側通過政策引導、分類管理和重點宣傳提升用戶選擇意愿。
綠色出行是人、交通、環境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交通系統的結構特征、管理經營等是客觀因素,民眾選擇綠色出行的意愿是主觀因素,包括出行距離、時間、政府宣傳力度等外部因素以及環境意識、個人行為規范等內部因素。
一線城市或省會城市具有更加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道路規劃和更好的交通治理能力與水平,民眾環保意識和綠色出行意識更加強烈,在此條件下將率先實現70%以上比例的綠色出行。一線城市或省會城市優秀的案例和經驗將形成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其他城市提高綠色出行比例。
此外,在各省份碳達峰實施方案中,有8個強調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其中包括江西、海南、四川、吉林、廣西、貴州、云南和湖南。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在各地碳達峰實施方案中,有部分省份提出明確的綠色建筑目標。
具體而言,安徽規劃到2025年,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30%以上;四川目標到2025年,全省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在太陽能資源豐富且具備條件的地區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內蒙古計劃到2025年,全區裝配式建筑占當年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30%左右,其中呼和浩特、包頭主城區達到40%左右。
各省市區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需結合自身資源優勢,考慮經濟發展現狀、未來產業規劃、能源資源稟賦與消費結構等,尤其是要考慮重點領域碳排放水平及未來技術發展趨勢,分析節能減排降碳最優路徑和控碳減碳最大潛力,以實現碳達峰目標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高質量發展,奠定邁向碳中和的基礎。